首页            中科视点 |产业视点 | 区域视点 | 国际视点 | 专题视野 | 中国经济 | 全球经济 | 国际贸易 | 中国贸易 | 热点下载
 當前網頁繁簡切換
英文视点 | Global News | China News | District News | Market News | Economy       英文網站 | 繁體網站
中科纵横官方微信 
最新专题视野 | 
视野导航
能源电力 | 化工机械 | 医疗卫生 | 医药保健 | 
金融经济 | 交通运输 | 冶金制造 | 农副产业 | 
装饰建材 | 电子通讯 | 轻工纺织 | 服装鞋帽 | 
日用百货 | 汽车家电 | 房产服务 | 其他行业 | 
联系我们
电话:0086-10-84675230
传真:0086-10-84673367
邮箱地址(E-MAIL):
service@zkreport.org
搜索:通过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内容(温馨提示:请用简体输入法进行搜索).
关键字
遂宁市“十三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视野 >> 最新专题视野 >> 服装☆鞋帽
最新专题视野
【时间:2018-2-27】

  一、纺织服装产业现状 

  (一)产业现状 

  截止2015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68户,其中棉纺织企业42户,印染企业2户,服装企业15户,化纤企业5户,丝绸企业4户。行业从业人员约2万人,行业资产总额30亿元。 

  主要装备能力:纺纱锭90万锭,织机3000台(其中剑杆织机696台,喷气织机268台),印染生产线10条,再生聚酯化纤生产线10条,服装设备1500台套,织绸机600台。 

  装备结构:无卷化率达到5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无梭布①比重达到65%,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精梳纱比重3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无接头纱占9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主要生产能力:年产各类纱线23万吨,占全省比例19.5%;化纤11.2万吨,占全省比例9.5%;布2.4亿米,占全省比例13%;印染布1.2亿米,占全省比例21.1%;服装830万件套,占全省比例4.4%;床上用品150万件套;白厂丝140吨,占全省比例0.35%。 

  经济运行情况: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主营收入140.9亿元,利润6.8亿元,出口交货值7500万美元。产品远销南美洲、东南亚、欧洲市场。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利润、税收、出口交货值等均占全省总额的10%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1%,也是全市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之一。 

  产业区域分布:市直及两区(船山和安居)有企业15户,占全市纺企的22%,主要分布在经开区、河东新区、金龙工业港及安居工业园;大英县有企业15户,占全市纺企的22%,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和大英县工业集中区内;射洪县有企业28户,占全市纺企的41%,主要分布在县城区、银华工业园等;蓬溪县有企业10户,占全市纺企的15%,主要分布在县城区、上游工业集中区及部分乡镇。 

  (二)“十二五”主要成效和问题 

  1.生产规模较快增长、纺织产业链日益完善 

  全市拥有纺织服装工业企业(含丝绸)68户,生产规模比十一五末有了较大增长,尤其是纺纱、织布和化纤增长明显。全行业形成了棉纺织、丝绸、化纤、印染、针织、服装、纺织机械等产业链条基本贯通、门类比较齐全、设备相对先进的工业体系,纱、印染布和棉布的产量占全省行业的比重分别为21%、22%和29%,产业优势明显。 

  2.技术装备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企业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淘汰了一批落后工艺设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新绿洲印染、天骄纺织成功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绿洲印染通过搬迁技改,效益增加40%;天骄纺织、天亿纺织、南华纺织、科瑞特纺织、渝奥纺织、海天化纤等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淘汰落后和技改升级,使企业的装备水平、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水平,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纺织产业改造升级稳步实施。 

  3.品牌优势逐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品牌意识明显增强,新绿洲的 “达发牌”、“群康牌” 棉混纺印染布、天骄纺织的“棉本色布”、“科瑞特牌系列棉纺织品”等成为四川名牌产品;华纺银华的“海蒂斯曼家纺产品”、天亿纺织 的“纱线”、安浪家纺的 “安浪牌棉胎”、科瑞特线业的“腈涤80/20 38S/2 70*65 63 ”阻燃布和“粘胶R30S/2”、天骄纺织的“纯棉本色纱”等产品被列入四川省地方名优产品推荐目录;天骄纺织“天骄”、依柯曼袜业“依柯曼”获得遂宁市知名商标。 

  4.产业聚集度增长、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扩建、迁建的纺织服装企业都在各区县的纺织工业园实施,使产业的聚集度增强,新绿洲印染迁建到遂宁经开区得到了极快的发展,科瑞特线业、天亿纺织等都在工业园内建设并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全市区县都有比较集中的纺织工业园,遂宁经开区、大英纺织工业园、射洪银华纺织工业园、安居纺织工业园等在省内都是比较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地。 

  5.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影响行业持续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这主要是:生产增速放缓,成本上升快,效益有所下滑;政策扶持力度非常小,产品竞争力弱;由于市场原因,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成为企业运行的重大难题,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投资技改的能力非常有限,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也比较弱;增值税“高征低扣”②问题未解决,导致企业面临不公平的市场环境。 

  二、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纺织行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举措,其实质就是优化供给,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使供给能更好的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纺织服装行业是完全市场化的,其产品应当切实瞄准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行业内存在产业过剩,技术设备落后,市场适应性差的问题,使供给侧存在中高端有效不足,低端过剩,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促进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使企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行建设、发展,从而为全行业提供新一轮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企业在十三五时期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为实现全面小康做出新的贡献。 

  (二)新型城镇化为纺织服装行业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 

  城镇化率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将带动国内纺织品消费需求扩大。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成为主流,也将推动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到2020年有1亿左右的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这部分人口将带动1600亿以上的衣着消费量。同时,这些都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使产业发展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三)区域协同化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合作利好 

  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将极大拓展纺织工业区域发展空间,提升行业企业配置技术资源、创新资源、营销资源、管理资源和制造资源的能力,推动区域结构调整和行业走出去。我市作为成渝经济区的中心节点,具有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优越条件,遂宁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的建成投入运行,也为纺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快捷通道。因此扩大产业规模,实现持续发展是有客观条件的。 

  (四)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促进纺织产业迈上新台阶 

  全球生产要素、加工制造、配套服务等产业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度共享,为全球纺织产业链与供应链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运行效率创造重要机遇。电子商务平台及大数据技术发展,为纺织产业更好地开拓全球市场提供了信息化技术支撑。全市纺织企业需加强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与合作,实现全球产业资源及市场信息的有效汇集和共享,使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真正发挥提升纺织产业的效果,促使纺织产业迈上新台阶。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市委市政府“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绿色经济强市”的精神,落实《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纲要》的要求,运用创新思维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高端化、品牌化,以现有企业改造提升为重点,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拓展新型产业门类,注重品牌建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建成省内最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在现有的纺纱、织布、化纤企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采用先进装备和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效益,提高产品品质。使规上企业都能进入行业先进水平的行列,使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形成有效供给与消费升级的良性互动,提高企业的活力与创造力。 

  2.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品牌建设。按照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的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技术、管理、生产和经营模式创新,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在全市的优势企业中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提高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贡献率。努力维护和扩大现有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开发新的品种品牌,促使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融入更多的创新时尚元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3.坚持优化结构,推进智能制造。切实改变纺织服装产业以传统产品为主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中高端产品的供给,优化纺织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结构比例,完善产业链,拓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新型门类、丰富产品类型。在所有企业中推进智能制造,优化技术装备,使高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全方位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种质量。 

  4.坚持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使行业发展与资源、要素、环境相适应,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坚持培育骨干企业与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调推进,努力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使行业的发展与改善民生协调同步,并为实现全面小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发展目标 

  全市要在现有纺织服装产业基础上,通过全面的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拓展新型产业门类,突出终端产品制造,进一步建设成省内和西部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1.行业增长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市的纺织服装产业主要通过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升级,产能规模适度增长,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7-9%的增速,到十三五末,行业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各生产门类的产能规模总体增长10-20%,终端产品生产规模增长30%,产业用纺织品实现零的突破,绿色制造占到全产业的80%,实现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结构调整与产业集中度目标。全面实现国家要求中西部地区规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的目标。在产品结构中扩大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消费量比例,使产业链和产业结构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点企业高品质、功能性、智能化产品比重要大幅提升,注重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的新型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各区县的纺织工业园和市创新工业园进一步强化产业集中度,通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聚集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3.科技创新与质量品牌目标。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实现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大于1%的要求,企业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家以上企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纺织服装产业进一步完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企业品牌运营能力的明显增强,形成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品牌链。 

  四、发展思路与主要任务 

  (一)发展思路 

  遂宁纺织服装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实现转型升级,其发展思路是: 

  1.加快现有纺织服装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提升的步伐。在经济发展是新常态下,纺织服装产业不能再依靠简单扩大规模进行发展,而是立足现有企业状况,从技术、设备、管理、营销等面进行提升,在规模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实现效率和效益的倍升,因而必须全力推进技术改造,使全行业迈上发展的新台阶。 

  2.努力优化和提升产品结构,形成中高端纱线、面料、服装的产业链。通过提升精梳棉、无卷化率、无结头纱、无梭布比重,实施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其产业链延伸、完善、达到重点发展高支纱、精梳纱、特种纱、多纤维混纺、化纤仿真和高档服装面料的目的,使遂宁纺织在省内独树一帜。 

  3.持续推进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互联网+促进行业的全面发展。 

  4.不断拓展纺织服装产业门类,发展纺织行业新型产业和绿色制造技术,提高家纺用品、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为行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新的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5.依托现有的纺纱、织造、印染的优势和资源,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引进高档织造、新型织造、知名服装、高档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企业,进一步壮大纺织产业链,完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全省特色纺织产业基地和纺织工业园。 

  (二)主要任务 

  1.强化技术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广高端气流纺和运用有色纤维研发免染产品等新型绿色制造技术,推行原料精细化、仪器化检测,提高企业电子配料能力,提升精梳棉、无卷化率、无接头纱和无梭布比重。推动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从资金政策上对技术中心以更多支持。强化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设计能力,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围绕新型纤维材料、高新纺织加工工艺技术等加大创新资源投入,鼓励企业实施流程再造,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增强行业软实力,提高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贡献率。 

  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全力推进现有纺织服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全市规上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系统性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安装运行已经成熟且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纺织、化纤、印染、服装智能成套设备,使生产企业整体迈上新的台阶。鼓励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企业管理、生产自动控制、过程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虚拟加工、仓储物流、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方面融入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企业生产和运营方式的改造,大幅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和效益,降低综合性的生产成本。对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予以较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和鼓励,予以适当的补助或贷款贴息。 

  3.推广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促进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建设。在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包括节水技术、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印染企业推动水效对标达标,大幅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纺纱、织造企业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加快变频电机、节能空调等技术推广应用,对企业废水、废气中的热能、水资源、染料、化学品、原材料等应用回收循环利用技术,采用废水深度治理,少污泥,低成本关键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园区内尽量实施集中供热替代和燃煤锅炉改气工程,规上企业都应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不断提高绿色生产水平。企业要从原料购入到生产运行过程以及三废处理、利用、循环都实施绿色制造技术,使更多的企业成为绿色企业,园区要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优化企业环境,公用工程供给,物流服务平台,引入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制造企业,促进当地绿色纺织的发展。严格控制企业的三废排放,按照当地的环境要求,不断降低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 

  4.落实“三品”战略,提高各类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认真落实国家在纺织行业提出的“三品”战略,即增加品种,提高品质,创新品牌,从而全面提升纺织服装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各类产品的价值提升和效益倍增。要用三品战略引导企业加强产品的创新设计,产业链的协同,与消费者的密切联系,使产品品种有更强的市场适应性,品质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品牌更能深入人心。企业要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的质量管控,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消费安全。全市规上企业都应普及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和其他先进管理体系。各企业都应加强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明确品牌定位,促进品牌与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的融合,不断提高品牌的附加值和性价比。努力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创品牌工作机制。全市在巩固现有品牌市场信誉的基础上,创建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品牌,更多地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名誉,用品牌推进全省和西部重要纺织工业基地的建设。 

  5.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充分利用现在的纺织工业特色优势和生产能力,以及资源配置,公用工程供给的有利条件,高水平高起点的承接国内外纺织服装转移而来的项目。政府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及大型企业联系与交流,以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和政策优势吸引他们到工业园区落户建厂。招商引资要不断创新形式,创新措施,立足于双方共赢,有利于产业提升和发展。重点引进高档织造、名牌服饰、家纺用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建设项目,进一步做强做优从纤维原料到加工制造到终端产品的产业链。对于已经有意向或明确的重大项目要做好督促落实的工作,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项具体问题,使其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6.注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服务型制造。纺织服装企业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建设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转变营销模式,直接面对消费者,满足社会个性化需求。加大引进电子商务总部企业力度,鼓励企业在电子商务总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企业由传统生产型向服务制造型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促进制造企业以拓展产品功能,提高交易效率,满足客户深层次需求为重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大型骨干企业或纺织工业园区可以主导业务为中心,建设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优化行业采购供应链,创新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成渝经济区核心节点的优势作用。 

  7.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的政策措施,着力引进和培育优秀服装设计师、纺织服装技术人才,鼓励企业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及省内纺织服装类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培养纺织产业所需技能人才。进一步完善本地工作的环境和工资待遇,吸引发达地区工作的技术、管理人才回流;面向海内外引进高端人才落户创业;组建纺织服装产业专家顾问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与海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联合运营课程,快速培养产业技术优质人才,提供企业家及管理课程,改善供应链生态。 

  五、发展重点 

  (一)突出纺纱优势 

  加强高新技术纤维与新型纺纱技术的结合,在巩固现有纯棉和高档精梳纱线品种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技术纤维混纺纱,提高非棉纤维的应用比重,通过多组分纤维的共混,优化纱线结构和产品性能,提高纱线品质。积极发展中高支气流纺纱③、紧密纺纱④、赛络纺纱⑤以及涡流纺纱⑥。通过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采用细络联、集体落纱细纱机、自动络筒机等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的新型纺纱工艺技术,提升设备档次,建设国内先进的纺纱生产线,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效益和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规模并不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增加值的大幅增长。 

  规划实施项目:遂宁锦华纺织有限公司向工业园区搬迁8万纱锭纺纱和配套宽幅织布生产线,改造原有落后设备,购置新型先进纺织设备,建设创维西部产业园纺织基地;四川华纺银华有限责任公司纺纱、织布扩能改造项目,实现年产高档精品纱1.2万吨,高档家纺面料2850万米的生产规模;佐鲁银华纺织有限公司新增5000头气流纺纱生产线;大英天骄纺织有限公司新建气流纺纱生产线,年产高档气流纱10000吨;四川南华纺织有限公司改造现有7万纱锭生产线,扩建5万纱锭生产线,达到12万锭具有先进水平的纺纱生产规模;四川天亿纺织有限公司新增3万锭高档精梳纺纱生产线;四川科瑞特纺织公司淘汰现有3万锭纺纱设备,新购置达到国内先进水的3万锭纺纱生产设备;遂宁新绿洲印染公司扩建6万锭环锭纺、1680头气流纺纱生产线;四川宏翼纺织有限公司新建5万锭高档涤棉纱及1000万米织造生产线;同时还根据纺纱品种需要招商10-20万锭新型纺纱生产线,弥补紧密纺纱、赛络纺纱、涡流纺纱、中高支气流纺纱的短板。 

  (二)拓展面料种类 

  以高支、高密、宽幅为重点,通过原料的选择、面料结构设计以及织造工艺的技术研发,实现新型、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及各种天然纤维在面料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发展多纤维交织产品,改良纱布的内在结构和性能,增强面料的功能性,发展阻燃面料、抗菌面料、防静电等面料,满足省内工装生产的需求。发展差别化面料,采用形态多样的纱线织出风格各异的面料,在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基础上,满足服装和家纺产品多样性的需求。提高无梭织机占有率,淘汰有梭织机,逐步实现由小剑杆织机向中、大剑杆织机的转变,大力推行喷气织机的应用,用先进设备生产出市场容量大的中高档服装、服饰、工装和家用面料,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支持色织针织面料的发展,提升传统针织面料的市场影响力。 

  规划实施项目:科瑞特线织业公司新增80台特宽幅喷气织机生产线,年产高档面料1000万米;遂宁市瑜新纺织公司新建工装面料生产线,年产工装面料6500万米;大英王茂线业纺织公司新增大圆机100台,达到年产1500万米生产能力;新绿洲印染公司扩建织造生产线,购置350台喷气织机,年产军工面料坯布4000万米;佐鲁银华纺织公司新建法兰绒生产线;遂宁敖氏纺织公司改造建设高档牛仔布生产线,实现年产3000万米的生产规模;招商引进色织生产企业,高档家纺面料和工装面料生产企业,使织造规模在数量和品质品种上都有较大的提高。 

  (三)提升印染整理 

  根据工装面料的特点和要求,印染企业积极开发防辐射、阻燃、抗菌、吸湿快干等功能性整理及多功能的复合整理技术,使工装面料能有效保洁、防污染、防热辐射烧伤、防有害化学药物等。采用精细印花、数码印花、电脑测色配色、制网、染化料自动配送、自动调浆、在线监测等先进技术提高服装面料质量的稳定性以及精细化、个性化加工水平,从而有效提升面料的档次。采用先进的低温快速前处理、棉冷轧堆、冷转移印花、生物酶退浆、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废水余热回收、碱回收等技术,实现印染节能减排技术。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进行印染装备升级,实现低能耗、无污染生产。 

  规划实施项目:新绿洲印染公司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造印染生产线,实现年产4000万米军工面料的染整生产规模;蜀峰印染进行迁建改造,建设6条印染生产线,达到年产5000-8000万米的生产规模;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印染生产规模不再扩大。为了解决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可招商无水印染,喷印等高新技术印染企业。 

  (四)打造高档家纺 

  培育家纺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明确品牌定位,促进家纺与时尚、家纺与科技、家纺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依托现有高档床上用品品牌,积极发展装饰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采用新型纤维材料、家纺高新加工技术和绿色加工技术开发新产品,用互联网+家纺提升行业内生产要素的优化和集成,促进物联网、大数据在家纺行业的应用,形成家纺行业的新形态和商业模式。采用先进的提花、绣花设备,推动自动连续化生产线的发展,提高家纺产品的生产水平,扩大家纺产品的生产规模。 

  规划实施项目:华纺银华纺织公司扩建家纺生产线,新增年产500万件套高档家用纺织品。扩大“海蒂斯曼”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安浪纺织有限公司扩建30万件套与棉胎配套的家用纺织品生产线,提升棉胎供给的档次与附加值;同时鼓励有能力的纺织企业延伸家纺生产线,扩大家纺产品在三大纤维消费量中的比例,拟招商引进先进的大型家纺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家纺产品和品质。 

  (五)丰富化纤品类 

  改进提升传统化纤工艺,适度扩大以再生聚酯纤维为主的化纤生产规模,建立与发展废聚酯瓶资源回收体系和产品循环利用体系,发展绿色环保纤维。采用更好的工艺新技术改进瓶级聚酯原料的回收和再生工艺,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提高纤维产品质量,降低二次污染。拓展再生聚酯纤维的应用领域,生产更多的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和复合纤维,使其由过去的简单、粗放型非织造领域向服用型高端产品迈进。 

  规划实施项目:四川达盛源化纤有限公司新建异型纤维生产线,新增三维真空纤维、涤纶纤维4万吨/年;德泉化纤公司改造原有化纤生产线,并新增一条先进生产线,提升产品品质;四川华顺海天化纤有限公司新建特种化纤生产线,年新增特种纤维22000吨。支持现有化纤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研发彩色化纤并实行量产,增加新型纤维的供给;拟引进设备技术水平先进的化纤企业生产差别化或特种纤维,引进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改善和优化全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 

  (六)壮大服装制造 

  高水平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自主服装品牌,做大服装总量,提升发展层次。积极发展工装、童装、女性服饰以及制式服装,引导发展目前市场上颇为短缺的老年装、大童装两大类产品,不断丰富优势产品种类,并以此为龙头,带动面料、辅料、设计、技术工艺、品牌、广告、营销、企业文化、服务等产业链上诸多环节的整合与配套发展。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针对全市服装产品发展基础及特色,从培育设计人才、提高设计水平入手,以先进的技术为手段,着力推广服装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系统地提高服装行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整体水平。 

  规划实施项目:蓬溪县光明纺织公司新建功能性竹纤维环保面料生产线,购置转杯纺纱机、喷气织机等形成年产900万米高档面料生产规模;鹏飞纺织扩建新型转杯纺纱生产线,为面料企业提供优质纱线;新绿洲印染公司扩建工装生产线,延伸面料染整产业链,进一步提高附加值;鼓励其他服装企业扩大规模,提供更多的终端产品;招商引进大型工装、时装生产企业,使更多的遂宁制造、遂宁服饰进入市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持续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认识 

  市委市政府设立由市领导为组长的纺织服装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引导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机制。切实提高对持续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认识,形成新的共识,努力将这一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打造成高新技术广泛应用、装备设施先进一流,各类产品充分满足社会不同需求,优化美化人民社会生活,充满时尚气息的新型产业,使之在地方经济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带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努力争取国家、省支持项目的专用经费,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纺织服装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品牌建设、行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支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纺织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产融对接,落实国家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扶持政策,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加快技术改造。落实减税清费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对重大项目、创新项目给予更有效、更有力的支持,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与提升。进一步向省上和国家呼吁,尽快出台政策解决纺织服装企业增值税“高征低扣”及逐步放开棉花进口配额等问题。 

  (三)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加强银政企互动,壮大担保体系,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对纺织行业投放力度;创新融资方式,鼓励企业和银行运用设备租赁等方式解决企业技术改造、新建项目资金需求的问题;用好用活遂宁市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支持纺织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帮助符合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借鉴其他地区经验,进一步推动实施“助保贷”、“园保贷”等信贷项目。 

  (四)加快招商引智步伐 

  主动融入成渝大环境和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资源转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确定恰当的产业细分领域,向外获取战略发展资源,吸引投资;着力引进研发机构、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等优质社会资源入企聚集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搜寻能帮助我市实现“蛙跳”的新兴技术。 

  (五)创新企业管理制度 

  鼓励企业“引智、融智、育智”,探索“虚拟团队”的构建。要加强对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着力培育创新型人才。要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学抉择水平。让企业走出“人治”樊笼。引导和支持企业学习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建设学习型组织,科学构建管理体系,做实企业文化。各企业深度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管理体系。要加强品牌建设,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适时检查督促企业技术中心、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体系的严格运行,扶持名优特新产品。提倡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企业的信用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制定规划任务实施分工方案,落实责任。市纺织服装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协调落实工作,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保证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和规划目标的实现。加强规划宣传,增强社会各方实施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将规划确定的任务和发展重点落实到企业,引导、帮助和督促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和实施效果的动态评估,掌握进度和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市各相关部门支持规划的实施,对涉及到的事项和任务予以主动的配合、落实,多方帮助、规范企业的发展。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面实现规划提出的任务和目标,使纺织服装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全面小康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威海市纺织服装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站推荐:
 国家信息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发改委 中国科学院 中国海关 国家统计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购流程 | 付款方式 | 组织结构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Copyright: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84675230 传真:010-84673367 邮箱:service@zkreport.org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