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科视点 |产业视点 | 区域视点 | 国际视点 | 专题视野 | 中国经济 | 全球经济 | 国际贸易 | 中国贸易 | 热点下载
 當前網頁繁簡切換
英文视点 | Global News | China News | District News | Market News | Economy       英文網站 | 繁體網站
中科纵横官方微信 
搜索:通过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内容.
关键字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中科视点 >> 更多视点

全球医药消费近1.1万亿美元 新兴市场八成为仿制药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中科视点       时间:2011-6-9

全球医药消费近1.1万亿美元 新兴市场八成为仿制药

        2011年6月8日,IMS医疗健康信息学院最新研究报道显示,至2015年,全球药品消费将达到1.1万亿美元,这项数据反映出全球药品消费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6%,较之于过去5年6.2%的增长相对缓慢。

        根据《全球药物使用:2015展望》研究,美国药物消费的低增长水平、成熟市场专利过期的持续影响、新兴医药市场需求的持续坚挺以及若干国家的政策导向变化等,都将成为影响未来增长的关键因素。

        “未来药品消费水平对成熟以及新兴市场的医疗保障系统和政策制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知名专家Murray Atiken指出,“以往的消费模式对2015年预期增长水平的指向性是有限的。成熟和新兴医药市场动态的驱动,正使患者及消费者在品牌药品和仿制药的消费结构上发生着快速转变。”

        全球医改令品牌药降价

        2010年全球发布的一系列政策都将对未来5年的医药消费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包括:美国通过的平价医疗法案把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扩大了2500万至3000万人;中国的药品价格控制政策用以确保医疗普及可持续发展性;日本在创新药物的保护政策下首次推出降价政策;西班牙和意大利对仿制药和专利过期药物进行降价;以及德国的新药品强制成本效益评价。

        仿制药或将全面越升

        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品牌产品的专利过期令消费者节省了540亿美元。与此同时,至2015年,该项净节省将逾980亿美元;加上在仿制药上220亿美元的花费,2015年专利过期将为消费者节约总计1200亿美元。随着大批品牌药的专利过期,仿制药在一些疾病治疗领域里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以仿制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为例,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的增长则将放缓至2%~5%;血脂调节剂的支出可从2010年的370亿美元下降到现今的310亿美元。

        不过2010年直至2015年,品牌产品在成熟市场上的销售表现依然可基本持平,但纵观全局,全球品牌药物的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70%跌至了2010年的64%,且这个比例估计在2015年仍将继续下降至53%。尽管新兴市场中品牌产品增长态势稳健,而到2015年新兴市场80%的药品消费届时将转移到仿制药上。

        此外,生物仿制药发展也十分迅速。据统计,至2015年,每年消费者在生物仿制药上的花费将会超过20亿美元,或者占到全球生物制剂总支出的1%左右。新型生物仿制药预计将在2014年进入美国市场。欧洲市场也将引入其他生物仿制药品。这将令生物仿制药在2010年31.1亿美元的消费基础上加快步伐。

        新疗法带动新兴市场

        对于品牌药生产厂家来说,开发新疗法才是制胜之道。近年来,新兴市场的迅猛增长也得益于新疗法的出现。

        最近发布的以及即将发布的新药将以延长病患的生命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为病患提供重大的、全新的治疗选择。其中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口服药物,疗效更佳且用药便利;两项近期推出的心律不齐疗法,近十年来首次扩大了该领域的治疗选择;提高了存活率的转移性黑色素瘤的疗法;个体化医疗的突破性进展:前列腺癌的第一个疫苗等。

        据统计,在2015年,新药物依然受到欢迎。已被广泛采用的靶向治疗仍然保持着5%~8%的缓慢增长;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以及新的口服抗糖药物的出现,糖尿病的开支增长约在4%~7%左右。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新兴市场在药品上的消费预估将达到2850~3150亿美元,相较于2010年的1510亿美元翻番。这一结果得利于强劲的经济增长和政府对扩大医疗途径的扶植。据预测,到2015年,新兴市场药品消费将接近美国的水平,超越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成为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全球药用精细化工业市场渐别低迷期
下一篇:
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150万辆
网站推荐:
 国家信息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发改委 中国科学院 中国海关 国家统计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购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Copyright: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84675230 传真:010-84673367 邮箱:service@zkreport.org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