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科视点 |产业视点 | 区域视点 | 国际视点 | 专题视野 | 中国经济 | 全球经济 | 国际贸易 | 中国贸易 | 热点下载
 當前網頁繁簡切換
英文视点 | Global News | China News | District News | Market News | Economy       英文網站 | 繁體網站
中科纵横官方微信 
最新专题视野 | 
视野导航
能源电力 | 化工机械 | 医疗卫生 | 医药保健 | 
金融经济 | 交通运输 | 冶金制造 | 农副产业 | 
装饰建材 | 电子通讯 | 轻工纺织 | 服装鞋帽 | 
日用百货 | 汽车家电 | 房产服务 | 其他行业 | 
联系我们
电话:0086-10-84675230
传真:0086-10-84673367
邮箱地址(E-MAIL):
service@zkreport.org
搜索:通过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内容(温馨提示:请用简体输入法进行搜索).
关键字
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视野 >> 最新专题视野 >> 日用☆百货
最新专题视野
【时间:2018-2-27】

  本规划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茶叶产业“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发展建设成果和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基础上,立足产业实际、着眼发展需要,把握发展关键、突出改革创新,着眼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以期为广大茶区和茶叶产业相关领域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一、茶叶产业“十二五”发展回顾
  ● 综合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国茶叶产业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市场需求不断升级的挑战下,依然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各项经济指标均持续稳步增长。
  截至2015年末,全国18个产茶省茶园面积扩增至431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3387万亩,投产率达78.5%。茶叶总产量增加至227.8万吨,农业产值达到1519.2亿元。
  六大茶类普遍量价齐增。茶叶内销量预计达到172万吨,销售额约为1580亿元。茶叶出口量继续保持在30万吨左右,出口金额上涨至12亿美元,出口单价超过4000美元/吨。
  ● 发展成就
  ——茶园面积增速放缓,茶叶产量产值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间茶园面积总体呈现“前期高速扩张、后续逐渐放缓”的发展态势。
  在生产规模扩大和效率提升的双重驱动下,茶叶产量、产值持续大幅提升,其中茶叶总产涨幅超过54%,农业产值较“十一五”末增长近1.5倍。
  ——茶叶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提质增效明显
  茶园无性系良种率由“十一五”末的44.6%提升至56.5%。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认证率分别增长1和3个百分点,呈现持续平稳发展态势。
  六大茶类普遍增产,绿茶、乌龙茶占比下降,红茶、黑茶、白茶、黄茶比例逐年上升,六大茶类比例更加均衡,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名优茶与大宗茶产量整体保持4:6的格局,大宗茶在茶叶农业产值中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不足20%逐渐增长至2015年的31.7%。
  茶园平均亩产值和茶叶平均单价分别从2010年的2608.7元/亩、45元/kg增至2015年的4485.4元/亩、67元/kg,茶园平均亩产值增幅71.9%,茶叶平均单价增幅48.9%。
  ——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技术装备持续升级,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加快
  2011-2014年,国家星火计划设立茶叶相关项目与课题共计179项,占立项总数的3%,年均立项45个。2011-2013年,我国茶学学科共有18个课题获得国家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资助金额总计超过220万。
  企业科研参与和自主研发能力也不断提高。更多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制茶工艺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叶生产机械继续推进连续化、清洁化、规模化、智能化建设,大量集取传统名优茶制作工艺精髓的新型茶叶生产机械被研发推广。
  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茶叶生产由制造向“智造”升级。
  ——茶叶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制订修订发布茶叶国家标准60余项,其中涉茶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34项、地方标准240余项,内容涉及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进出口和产品检测检验、食品安全等茶叶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极大提升了中国茶业标准化技术水平。
  随着新《食品安全法》和涉及茶叶类食品安全标准、法规的陆续发布实施,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要求达到史上最严,标准体系内容也更加严谨合理丰富。截至2015年底,中茶协在全行业内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普法等活动30余次。2014年,茶叶及其相关制品经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检测合格率达到99%。
  ——茶叶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成为行业新热点和新经济增长点
  目前茶叶深加工领域每年可消耗6%的茶叶产能,年均产值近900亿元。作为茶树组成部分的茶树花和茶叶内含物质——茶氨酸已被列入新资源食品范畴。 
  ——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各类示范园区成为茶叶产业建设的一大亮点。全国已建立各类茶叶示范基地、产业园、科技园两千余个,超过3千家企业在其中建设发展。茶叶龙头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基地”的生产模式在行业内广泛建立应用。
  茶叶内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茶叶消费略有波动
  “十二五”期间茶叶销售量增长56%;销售总额增长1倍多。茶叶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成为国内茶叶市场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源。2011-2015年,全国茶叶消费群体由4.2亿人增长至4.71亿人,增幅为12%。
  在茶类消费结构方面,绿茶作为我国产量第一位的茶类仍是茶叶市场主流消费产品,占销售总量的50%以上;其他茶类销量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略有波动,红茶、黑茶、白茶等茶类不断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相继成为消费热点,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销量增幅显著,乌龙茶市场销量因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产品销售出现下滑。
  ——渠道建设多元化发展,品牌体系不断完善
  茶叶产品销售渠道构成更加丰富和多元化。除传统的实体零售和批发,电子商务和服务业也快速增长,其中茶叶电子商务领域逐渐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渠道模式。
  茶叶产业逐步构建起以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同步交错发展的品牌体系,以及证明商标进行有效填充的茶叶品牌生态结构。 
  ——茶叶出口小幅震荡徘徊
  “十二五”期间,茶叶国际贸易由于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部分国家地区绿色贸易壁垒等多重因素影响,整体规模处于震荡徘徊趋势。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大宗散装原料茶为主,绿茶保持绝对优势,占出口总量80%以上。截至2014年底,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国增至126个,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边销茶供应保持平稳
  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能够满足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需要。
  ——产业范围不断拓展延伸,产业功能持续提升
  以茶具、茶服、茶家具为代表的行业周边拓展产品逐渐被消费者认可,直接推动了产业链的扩增延伸。 
  ——新型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蓬勃发展,全面服务支持茶叶产业发展
  ● 发展经验
  一是全行业逐步形成统一认识,不断重视产业化建设和科学化发展,全国茶叶主产销区呈现合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产业政策扶持,有效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推动茶叶产业稳步发展。三是各地区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集群,打造品牌,促进跨区域跨行业交流合作。
  四是全行业不断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意识,强化茶叶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五是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创建多元化茶叶市场营销格局。
  六是行业协会发挥服务职能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组织建设,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 存在问题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目前总体仍呈现出“小散弱”的格局,企业规模有限、综合实力偏弱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15年我国茶园平均亩产为67.3kg/亩,较2010年平均亩产水平仅增长1.8%,较78.9kg/亩的世界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产业效益不均衡、标准化程度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有限是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
  ——茶叶生产资源消耗度高,“绿色茶叶”仍存距离
  有机茶认证茶园不足一成,茶园综合管理水平不高,茶园建设仍处于被动应付而非主动规划管理的初级阶段。茶叶生产加工中清洁能源普及度低。
  ——生产方式制约,资源利用率偏低
  茶叶生产仍以名优茶为重点,原料侧重细嫩茶青,造成生产资源部分浪费,茶叶单产偏低而茶价偏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从种植栽培到采摘加工环节对劳动力依赖度高,茶叶机械化生产连续性差、全程覆盖率低,阶段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
  ——产业延伸有限,结构单一
  产业仍以常规茶叶产品销售为主要产出,产品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和服务业规模有限、延展不足、产能过剩缓解能力有限。生产跟风问题普遍,产品同质化严重、内部竞争激烈、区域间差异化不明显,现有资源优势开发和市场预判不足。
  ——经营方式落后,社会化生产融入不足
  经营方式未跳脱行业局限,社会综合生产资源引入不足,对新资源、新技术、新模式的采纳和利用相对偏低。茶叶品牌影响力和拉动作用有限,缺少专业化营销服务机构支撑,品牌价值释放度低。生产主体培育不足,虽已孕育了一批规模企业,但生产规模仍偏低、区域拉动能力有限。
  ——科技贡献力有限,标准体系仍待完善
  茶叶科技转化率低,科技研究与生产需求存在差异。
  茶叶标准体系不完善,茶叶生产、检测、销售等多个环节存在标准缺位现象。
  生产信息化程度弱,市场信息指导生产结构调整的周期长、影响差。
  ——国内市场产销脱节,结构性过剩明显
  国内市场产能消耗能力不足,生产与消费脱节,导致消费市场有效需求增长乏力。各渠道拓展能力有限、价值释放不足,市场空间差异明显,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市场,产品渗透率偏低,导致全国市场部分形成挤压,部分出现真空区域。
  ——出口低位徘徊,国际市场空间有限
  我国茶叶出口量始终震荡不前,短期难以形成突破。 
  ——边销茶产销出现倒挂
  由于中西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政策优惠不足以破解价格增幅过缓抑制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 宏观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增速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增长速度方面,经济将有可能延续缓降走势。在产业结构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势在必行。在发展动力方面,必须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着力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供给创新激活消费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
  ● 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一是市场空间巨大。“一带一路”沿线涵盖到全球44亿人口,这一区域是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区域,蕴涵着巨大的饮茶人口红利。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达502.6万吨,其中我国占到198万吨,印度118.5万吨,斯里兰卡33.8万吨,“一带一路”地区重点产茶国产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0%以上。中国茶叶出口位居前5位的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均在“一带一路”沿线。
  二是硬件条件改善。为了支持“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已主导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投行,地处内陆丝绸之路沿线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将极大改善交通条件。
  三是出口通关快捷。随着国家围绕“一带一路”不断推出措施消除投资贸易壁垒、提升通关便利化,“一带一路”区域内开展茶叶贸易将持续获得政策利好。
  ——“互联网+”行动计划机遇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本质和核心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对于深度调整的中国茶叶产业而言,互联网将不断颠覆传统茶叶产业的组织形式、商业规则、产业链条、竞争格局,延伸出很多新的商业模式、销售模式。
  一是颠覆以生产企业为主导的传统思维,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主导。
  二是改变传统茶叶营销理念和方式,为茶叶市场细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三是对传统茶叶销售提出挑战,要求重新构造产品分销渠道。互联网必然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分销渠道、组织和环节进行冲击和重构,创新出新的渠道和方式。
  四是对茶叶传统品牌传播渠道和方式提出挑战。精准化传播将成为重要的传播工具,互联网将重构茶叶行业竞争格局。
  ——茶文化功能拓展和对外交流机遇
  茶文化将引导行业向第三产业纵深发展,实现旅游业、文化产业、茶产业的三业融合。随着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对外交流活动中,多次以中国茶文化作为演讲主题,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必将成为茶叶产业的重要发展机遇。
  ● 发展优势
  ——政策环境优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经济增长由依靠工业、投资向依靠服务业、消费转变,增长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进一步提高。 
  ——产业资源优势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茶叶生产种植规模最大、茶叶种类最多的国家。作为茶树原产地,我国有着丰富的茶叶种质资源。茶叶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面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华茶文化已广泛渗透到世界各国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制约因素
  ——市场因素影响。市场流通不畅,渠道拓展有限,茶叶销售困难是影响或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品牌因素影响。有好茶,无名牌;品牌多,各品类同质化严重;品牌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低,产业建设缺乏知名品牌、大品牌的拉动。
  ——企业因素影响。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多数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未能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家庭式、家族式管理较多,企业难以做强做大、做优做精。
  ——融资环境因素影响。多数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缺少扩大再生产的必要资金,加之融资渠道、条件、手段单一,短期内企业的融资能力难以提升。
  ——科技因素影响。我国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和科研转化整体布局不够合理,区域间差距明显,科技应用转化程度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严重,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能力缺乏。
  ——功能领域因素影响。目前我国茶叶产业的关联度偏低,功能领域有限,茶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仓储物流、酒店餐饮、信息服务、机械制造等跨界相关行业领域尚未形成频繁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 面临挑战
  ——产能过快增长挑战。日益扩大的茶叶产能与市场需求、消费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2015年全国茶叶产量达到227.8万吨,而茶叶消费水平长期保持在170-180万吨之间徘徊,且产量仍在逐年递增,产能增幅比例大大高于消费增幅比例,茶叶产能相对过剩已成不争事实。
  ——生产成本挑战。受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和采工紧缺的影响,茶叶鲜叶采摘将是今后茶叶生产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再加上财务成本、包装、运输成本压力,生产成本控制更是困难重重。
  ——企业自身挑战。多数茶叶企业规模散小、管理落后、人才缺乏、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市场拓展挑战。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营销方式单一,营销渠道不畅,电商网络平台尚不健全,再加之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低迷,茶叶行业已进入微利经营时期。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和目标
  ●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同步实施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措施和行动计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茶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茶叶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基本原则
  更加注重质量效应、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推进茶叶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主线;坚持扩大开放,合作共赢;坚持着力重点,扶强龙头,辐射带动;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注重品质;坚持注重大营销、树立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坚持市场主导,着力打造品牌,发挥资源优势,拓展优化产品结构,创新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继续做优做强;坚持效益优先,促进茶农增收、企业增效。
  ● 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载体,以政府为保障,以行业为支撑,科学谋划、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补齐短板,提高产业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领域,促进生产要素更多向有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茶叶产业发展新空间;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给企业松绑,给企业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增加行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加强政策制度协调性,为产业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底,全国茶园总面积控制在320万公顷以内,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到75%,生态有机茶园建设力争上升3-5个百分点;茶叶总产量控制在300万吨以内,其中名优茶产量保持在120-150万吨;茶叶农业产值达到2000-2200亿元,经济总量争取突破5000亿元大关。

四、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重点
  ● 强化基础建设,提升产业优势
  ——持续推进生态有机茶园建设。
  ——继续提升茶树良种化普及和新品选育。
  ——提高茶园机械化生产水平。
  ——着力打造茶叶专业乡镇,推进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建立可控原料基地。
  ●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
  以提升龙头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按照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加强监管、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培育产业集群。
  ——构建有龙头、有骨干、有集群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严格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大型茶叶企业投资建设规模化茶叶加工厂,全面实行茶叶生产许可证(SC)管理。
  ——加大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崛起创造条件。
  ——重视茶叶初制加工厂建设,抓实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原料基础。鼓励龙头企业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经营,推行“公司+初制厂(所)+基地+茶农”的经营模式,建立企业稳定的、可控的原料基地和初制加工厂,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原料来源。
  ——积极引入大企业,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大企业以收购、兼并、整合等方式做强做大;吸引国内外大企业通过控股、参股、新建等形式建立产业集群。同时推进茶叶深加工,加大茶叶综合利用,增加附加值。
  ●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效益
  构建以政府和行业组织为支撑,规模企业为主导,认证机构做补充的区域茶叶品牌孵化单元,合力打造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础结构、企业自主品牌进行有效填充的产业品牌综合体系。
  ——重点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
  ——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不断强化品牌营销理念。
  ● 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市场空间
  创新茶叶产品的流通方式,强化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拓建茶叶商品流通渠道,健全产品销售网络。
  ——推动茶叶区域交易市场转型升级。逐步实现茶业信息流、物流、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打造多个现代化的区域性茶叶交易集散中心。
  ——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区域合力,通过丰富的营销手段重点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品牌茶叶推进国内外市场,搭乘我国“一带一路”的合作发展平台,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展示我国茶叶产业形象、进行品牌营销、推介主导名茶,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
  ——创新销售体系,构建电子商务平台。茶叶企业应该建立基于电了商务的茶叶信息平台和移动营销网络,形成新的销售渠道。
  ——探索跨界合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应积极尝试探索跨业态跨领域商贸合作,共享销售渠道资源,拓展市场。
  ● 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标准体系,确保质量安全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标准体系为引导,通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茶资源“跨界开发”力度,实现茶资源的高值利用,延伸扩展茶叶产业链,推动产业倍增式发展,实现我国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的跨越。
  ——把握战略机遇,增加科技创新立项。国家发改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行动计划》明确强调要聚焦沿线国家共同的重点关切,在茶叶等传统产业领域及特色农产品领域,推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逐步开展东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茶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载体,《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有力的提升我国茶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深化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茶产业各领域的双多边合作和互联互通,推动我国茶叶标准走出去,提高我国在国际茶叶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
  ——不断完善茶叶标准体系。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因此,全国茶叶主产区域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标准化工作理念,紧跟国家标准化工作前进步伐,推动茶叶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强知识、技术、信息在产业链上的传递和扩散。
  ——提升茶叶食品安全意识,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自2015年10月1日起,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新法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在茶叶主产区县、重点原料供应基地、交易市场、企业应逐步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不断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包括茶园建设标准化、茶园管理标准化、加工车间标准化和制作工艺标准化等。
  ——以市场为导向,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领域,拓展产业新空间。根据消费热点,适时调整丰富茶叶产品种类。推动企业逐步实现由初级产品加工销售向精深加工的转变拓展,开发方便、经济、保健型的茶类新产品,如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等,并向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日用化工等行业进行渗透,形成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的精深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市场化流通。
  ● 拓展国际市场,促进提质增效
  尽管我国茶叶出口瓶颈在短时期内尚无法有效突破,但国际市场依然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
  ——积极支持各级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中小型茶叶企业走出国门,打造出口企业集群。
  ——鼓励出口企业加大品牌茶、名优特种茶、深加工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鼓励出口企业打造自有出口品牌,提高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出口企业经济效益。
  ——继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提高退税比例,缩短退税时长,保障出口企业资金流转。
  ——政府和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国内企业参加国际性茶叶交易会、展览会等活动,拓展企业视野,增加对外交流和商贸合作机会。

  五、保障措施
  ● 加强组织建设领导
  ——加强政府领导,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推动行业组织建设。
  ● 完善政策资金配套
  ——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进一步整合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利、交通、科技等相关政策,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带动社会投资;完善政策体系,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等。
  ——拓宽渠道,为企业提供融资保障。
  ● 强化科技支撑
  ——继续加大实用性技术普及推广,为持续打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借助科技手段,推进科技交流合作。鼓励校企、院企合作,提升科技竞争力。
  ——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 发挥文化助力
  通过对茶文化因子的开发利用,促进茶叶旅游、茶馆业、茶艺等行业的发展,引导行业向第三产业纵深发展,加大服务业对茶叶产业的贡献力度。
  ——实施茶文化推进工程,不断提升茶文化的竞争力和渗透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推动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发展,取得生态、旅游、经济三重效益,促进茶叶文化与经济互促互进,带动产业发展。
  ——营造氛围,加大茶文化宣传。围绕多元化茶文化主题,营造浓郁茶文化氛围。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家具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站推荐:
 国家信息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发改委 中国科学院 中国海关 国家统计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购流程 | 付款方式 | 组织结构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Copyright: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84675230 传真:010-84673367 邮箱:service@zkreport.org

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